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e-information各班題目與超連結(2)

作業範例: 蒙特婁
--
各班連結 土木乙,食品甲,食品乙,生機系,土木甲
--
第8週 -澳洲10月環境新聞
第11週 -地震
(以關鍵字方式搜尋環境資訊中心網站,自行閱讀5篇文章,於blog中自訂題目,撰寫50-80字的心得,並附上閱讀文章的標題與超連結)
第12週-氣候異常
第13週 -生質燃料(生質能源)
第14週-風力發電
第15週-碳交易(碳排放,減碳)

澳洲10月環境新聞

1.澳洲農民因乾旱面臨破產危機
澳洲百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使得農民瑞德里(John Ridley)在這一季小麥的收成,頂多只有一袋的收穫量,也造成澳洲穀物區的嚴重損失。
瑞德里的農田位於旱災區域的中心,位於首都雪梨西方500公里(約310英哩)遠,這裡同時也是小麥主要產地,在正常情況下,本區小麥產量使澳洲成為全球第二大小麥出口國;然而2007年卻幾乎無產量可言。
這場乾旱不但殘害農作物,並且迫使已負債累累的農民們瀕臨破產邊緣。施肥與小麥的播種每公頃約需250澳幣,而瑞德里所屬農田佔地2500公頃,為典型中等大小的農地。

2.澳洲大選在即 主要政黨環境政策差
根據澳洲保育基金會( Australian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針對該國各主要政黨之氣候與環境政策的初步評估顯示,自由黨及工黨得到的評比均低於50個百分比。
此份由澳洲最大環保團體彙編而成的環境評比,是以氣候變遷、水資源及環境作為評估標準,而其評比對象包括自由與國家聯合黨、工黨、綠黨、民主黨及家庭第一黨(Family First)。

3.澳運用影像共享網站反對日本捕鯨
澳大利亞在因特網的YouTube網站展開新一輪的反對日本在南極地區捕鯨的運動。澳大利亞嚴厲抨擊日本今後幾個月在南極地區捕捉50頭座頭鯨的計劃。
希望日本年輕人瞭解捕鯨害處
澳大利亞反對捕鯨的錄像片指控日本運用該國的科學捕鯨計劃來掩護商業用途的捕鯨行動。這部錄像片被放在非常受歡迎的影像共享的YouTube網頁上,目的是讓日本的兒童可以看到這部影片。影片中包括座頭鯨在海上嬉戲的錄像以及澳大利亞環境和遺產部長特恩布爾採訪反對日本捕鯨計劃的澳大利亞兒童的錄像。

4.飛蛾大亂雪梨! 場景猶如災難片
澳洲雪梨最近來了一群不速之客,商業區蛾滿為患。大樓外面,蛾群飛來飛去,大樓裡面,更是變成了蛾的家,玻璃上、牆壁上,滿滿都是蛾,這邊一群,那邊又一堆,摩天大樓、總理辦公室,全部淪陷。 這些蛾都是從北部昆士蘭飛過來的,原本是要遷徙到坎培拉培育下一代,不過,2007年氣候變化大,風向亂七八糟,把蛾群吹偏了,才會飛到東邊的雪梨,商業區大樓燈光亮,蛾群全部聚集到這邊;這麼多蛾,如果用殺蟲劑消滅,恐怕蛾還沒清完,人就先受不了,於是有人借用老祖先的智慧想出這個辦法。
鍋子加熱,奶油溶化後,再把蛾放進去,一下子,一道酥炸蛾料理就完成了。蛾吃不完沒關係,專家說,因為這群蛾已經迷路了,不用1個月,他們就會自己脫水死亡,在這之前,少開電燈,就可以趕走他們了。

5.德澳合作 興建全澳最大風力發電場
德國要替澳洲興建澳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場,他們打算在澳洲東南角的布羅肯山上,架設500座風車,發電量足以供應40萬戶住宅。澳洲政府9月宣布,要在2050年以前,達成讓可再生電力佔澳洲總發電量15%的目標。
這項風力發電廠的興建計畫,目前還處於建地取得的交涉過程,它的預定地西佛頓是澳洲觀光勝地,許多電影和電視廣告片都在當地取景。..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全球21個大城 面臨海平面上升威脅

新聞來源,例如:摘錄自2007年3月2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摘錄自2007年10月21日大紀元報導

世界各地的城市正面臨海平面上升以及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災難所帶來的危險。據美聯社報導,美國與歐洲專家表示,10分之1以上的世界人口,或6億4300萬人,居住在低漥地區,容易因氣候變遷而遭遇危險。前10大最危險的國家依序為中國、印度、孟加拉、越南、印尼、日本、埃及、美國、泰國和菲律賓。 看守世界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指出,在33個於2015年前預計將擁有至少800萬人口的城市中,至少有21個具高危險性。
據聯合國與其它機構的研究顯示,這些具高危險性的城市包括:孟加拉的達卡、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巴西的里約熱內盧、中國的上海和天津、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和開羅、印度的孟買和加爾各答(Kolkata)、印尼的雅加達、日本的東京和大阪神戶、奈及利亞(Nigeria,或譯尼日利亞)的拉哥斯(Lagos)、巴基斯坦的喀拉蚩(Karachi,或譯卡拉奇)、泰國的曼谷、美國的紐約和洛杉磯等。

鼓勵珍惜能源減少污染 洛杉磯展開熄燈活動

新聞來源,例如:摘錄自2007年3月2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摘錄自2007年9月20日中央社洛杉磯報導
為了鼓勵民眾節約能源,一項取名為「熄燈一小時」的活動,9月20日8時至9時在洛杉磯市與洛杉磯縣同步展開。據能源專家表示,這項行動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因為這個季節並不缺電,主要是喚起大家珍惜能源、減少污染的環保意識。
由於是洛杉磯市與洛杉磯縣攜手合作,再透過境內政府單位、民營企業、公共設施、娛樂場所的響應配合,節省的電力可說相當可觀。飛機班次起降相當頻繁 的洛杉磯國際機場也加入熄燈行列,把非必要的燈火暫時關掉一小時。另外,全美就讀人數最多的洛杉磯加州大學、洛杉磯知名的音樂中心及娛樂場所也都加入熄燈 陣營。
雖然也有社會團體批評這項熄燈活動具有濃厚的做秀意味,但重要的是20日的「熄燈一小時」,技術上估計可以大致減少發電廠約25噸二氧化碳的排放,相當於49000輛汽車在道路上行駛一小時的廢氣,也就是說節約能源之餘,還有助改善環境的污染情形。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保育紅海礁群 科學家建水泥珊瑚

摘錄自2007年10月19日TVBS報導

海底這片巨大的水泥塊,看起來很突兀,卻是以色列約旦科學家,精心打造的人工珊瑚礁;這裡是紅海最受歡迎的潛水跟浮潛勝地,擁有世界上最罕見的珊瑚礁群。
但是,絡繹不絕的潛水客,卻讓當地珊瑚生態遭受破壞;為此,科學家展開搶救行動。解決方法,是由6塊,共24公噸重的水泥塊,搭成小屋,再利用矽膠固定栽植的珊瑚,樣子雖然不討喜,不過,短短幾個月間,已經吸引20幾種魚類,來這裡定居。
海洋生態學家:「我們並不想模仿自然,相反的,我們實際想做的,是給予罕見物種,甚至可能滅絕、瀕臨滅絕的物種,進一步的生存機會,住在人工礁群中。」
在大自然的條件下,珊瑚礁群需要80年到100年,才能長成,現在仰賴這種人工技術,預估只要2到5年,珊瑚就能欣欣向榮,不怕遊客來騷擾。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日本新研發 汽車空調不必發動引擎 省錢又環保(東京市)

摘錄自2007年10月16日東森新聞報導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見卡車停在路邊引擎空轉,造成噪音和空氣污染的問題,日本最近就有業者研發一種不用發動引擎就可以運轉車內空調的裝置,成本比使用汽油引擎運轉還要節省,而且也比較環保。
清晨6點的東京市中心,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景象。成排的卡車停在路邊,引擎卻空轉,排出的廢氣和噪音,讓周圍的住家苦惱不已。家庭主婦說,「陽台的欄杆如果沒有每天擦洗,很容易就變髒了。」 除此之外,她的家也必須安裝雙層玻璃以阻絕卡車的噪音。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東京電力公司研發出一種新的裝置,只要將這種特製的電纜線插入卡車內,車子的空調系統就能依靠電力獨立運轉,不必發動引擎。卡車司機表示,「這比運轉引擎還要舒適多了,因為沒有震動和噪音。」
雖然這樣一套電力設備加上空調系統要價日幣30萬元,折合台幣約8萬3000元,不過,和發動引擎比起來,車內空調使用電力運作,1小時成本只要台幣20元,用汽油發動引擎卻超過台幣50元,因此只要使用一、兩年就可以回本,況且又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既省錢又環保。

綠色紐西蘭更環保 10年內停建火力發電廠

摘譯自2007年10月14日外電;鄭百評編譯;蔡麗伶審校
高爾與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是10月12日的頭條大事。但就能源、溫室氣體和氣候變遷來說,另一條重量級的新聞,卻來自距離挪威諾貝爾獎總部半個地球之外的紐西蘭。
紐西蘭政府制定了一項能源新策略:在未來10年內禁止興建新火力發電廠。
雖然還沒有正式立法,但紐西蘭的立法委員們肯定會在未來數月高度關注這項能源策略。紐西蘭首相克拉克(Helen Clark)表示,「紐西蘭能源戰略將把我們國家推向一條雄心勃勃但確實可行的道路,以追求更永續且確保能源安全的未來。」
除了限制建造傳統發電廠,另一個大膽的目標是,在2025 年以前將可再生資源的發電比例提高到90%,而目前是低於70%。不止如此,新法令將確保在2015 年之前,進口汽車不論新舊都要比現在省油25%。這項政策預期將刺激柴油銷售。
2040年之前,運輸導致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也要減半。紐西蘭能源部長帕克(David Parker)表示,可再生能源中生質燃料的使用將持續成長,紐西蘭立志成為電動車的全球先驅。
政府也著手改善自行車和步行設施,及推廣公共交通以鼓勵民眾少用汽車,希望能減少單人使用1輛汽車的情況。居家的能源效率和保護則是另一個重點,將針對18萬戶家庭的牆壁絕緣進行升級,並改善能源效率,例如使用效率較佳的電器。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全球熱帶雨林分布圖



研究:基改玉米危害河流生態

摘譯自2007年10月11日ENS印第安那州,布魯明頓報導;陳維婷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家發現一種被廣泛種植的基改玉米可能危及水域生態。研究顯示此基改玉米的花粉與植物碎片均帶毒性,一旦流入農田附近的河川,會對水生昆蟲石蠶蛾造成傷害,使魚類及兩棲類的食物來源減少。
這類被稱為「Bt玉米」的基改品種帶有Bt菌的基因,會產生毒素讓玉米免於歐洲玉米螟等蟲害。由印第安那大學羅葉(Todd Royer)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石蠶蛾與Bt玉米所針對的害蟲有親緣關係,在吃下玉米花粉、葉片及穗軸後,會有死亡率增高、生長遲緩的現象。
羅葉教授表示,「石蠶蛾是高等水生動物的食物來源,若希望河流生態系能健康運作,必須一併保護。」石蠶蛾的幼蟲也是河流生態系的重要成員,可以幫助控制藻類數量,並提供魚類另一種食源。在健康的溪流中石蠶蛾極為常見,會成千上百棲息於石頭及倒木底部。
Bt玉米在1996年獲准種植並迅速受到歡迎,美國於2006年已有超過35%的玉米田種植基改玉米。羅葉教授認為,「每種新科技都會同時帶來利益與風險。對於廣種Bt玉米可能造成的風險評估也許並不夠完善。」但他也表示,若種植基改玉米造成預料之外的後果,責任不該由農民承擔,因為在高度競爭的農業經濟中,生產者必須盡可能採用最佳技術。
這項研究發表在本週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研究人員從2005年至2006年在農業密集的北印第安那州,測量流入12個上游溪流的Bt玉米花粉及碎片。他們也在石蠶蛾體內找到玉米花粉,證明石蠶蛾會攝食花粉。透過實驗室分析,研究員發現當石蠶蛾被餵食Bt玉米葉片,生長速度會減緩一半。
除了玉米之外,Bt基改技術也被用於馬鈴薯及棉花等作物。提倡者在宣傳Bt技術的優點時,也時常提及作物所含有的Bt蛋白質不會殺害益蟲,但此類論點顯然已被這項石蠶蛾研究結果所推翻。

棲地上蓋房子 佛州上萬地鼠陸龜活埋

摘錄自2007年10月15日聯合報報導

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地鼠陸龜」的殼約有25公分到28公分長,會掘地道以自保,深可達3公尺。只可惜牠們不能穿透柏油路和水泥,佛州土地開發商在整地建屋時,活埋了成千上萬隻地鼠陸龜。
華盛頓郵報報導,過去16年來,佛州政府准許開發商在地鼠陸龜的地洞上方蓋房子,活埋的地鼠陸龜不計其數。地鼠陸龜新陳代謝緩慢,一旦困在地下,可能在幾周或幾個月後飢渴而死。在一塊5萬公畝的保育區內協助陸龜重見天日的生物學家艾瑞斯柯說:「這些地鼠陸龜每天挖呀挖,卻怎麼也出不來,情況真是不堪設想。」
如今州政府已禁止在地鼠陸龜棲息地上開發土地,但州政府是否採取緊急措施來救這些陸龜仍有疑問。州政府不再允許活埋陸龜,今後開發商必須把陸龜遷移到牠們可以繁殖的地區。州政府並將把幾千公畝的棲息地買下或列入保護。但州政府在7月30日之前核發的幾十件建照仍然有效,因此「活埋陸龜」的行動還會繼續。
美國東南部其他州也有地鼠陸龜,但佛州最多,約有75萬隻,佛州最近重新將陸龜列為瀕臨絕種動物。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乙醇產業蓬勃發展 將造成美國水資源壓力

摘譯自2007年10月10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吳萃慧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0月10日的一份新的報導指出,如果美國的乙醇產量持續增加,將對水質造成影嚴重影響,而水源供給問題也將成浮上檯面。
撰寫報告的委員表示,一些潛在的衝擊持續升高對生長玉米與煉製乙醇區域的地下蓄水層的環境壓力。這些衝擊包括高濃度的氮源將以殺蟲劑及肥料形式滲入地下水,同時生產所釋出的污染也會進入溪流及河川。
以愛荷華大學工程學教授史諾博士(Dr. Jerald Schnoor)為首的6人委員會檢視了幾項政策方案,並在其中發現了可將生質燃料生產對水資源影響降至最低的新型農業技術與科技。
最近的油價上升與補貼政策,使玉米乙醇的生產達到戲劇性的擴展,並且十分可能在未來20年間繼續蓬勃發展。
因為能源自給自足的程度攸關美國重大國家利益,2007年布希總統的國情咨文裡還表示將在2017年之前生產350億加侖(約合1325億公升)的乙醇,這大約是美國運輸用液體燃料需求量的15%。
委員會發現,在農業不發達或特別是在乾旱的區域進行農業轉型生產玉米與生質燃料作物,將會改變現有的灌溉作業方式,並將對美國很多地方造成水資源壓力。
U.S. Water Under Pressure as Ethanol Production Soars
WASHINGTON, DC, October 10, 2007 (ENS)
If U.S. ethanol production continues to rise, the effect on water quality could be considerable and water supply problems could develop, says a new report today from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Increased pressure on local aquifers used to grow and refine corn into ethanol, high levels of nitrogen in groundwater from pesticides and fertilizers, and runoff pollution in streams and rivers are a few of the potential impacts, said the committee that wrote the report.
Chaired by Dr. Jerald Schnoor, a professor of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the six member committee examined policy options and identified opportunities for new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to help minimize effects of biofuel production on water resources.
Recent increases in oil prices together with subsidy policies have led to a dramatic expansion in corn ethanol production and high interest in further expansion over the next decade.
Because of strong national interest in greater energy independence, in this year'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call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35 billion gallons of ethanol by 2017, which would equal about 15 percent of the U.S. liquid transportation fuels.
The committee found that agricultural shifts to growing corn and expanding biofuel crops into regions with little agriculture, especially dry areas, could change current irrigation practices and greatly increase pressure on water resources in many pa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讓高粱快速生長 美科學家為生質能找潛力

摘譯自2007年10月10日ENS美國,德州報導;吳萃慧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的轎車及卡車可能很快就能用高粱來作燃料。在美國,高粱並沒有被廣泛作為糧食作物,但卻與小麥、燕麥、玉米與大麥同列全球5種主要穀物作物之一。高粱在古埃及時代就已被種植,現在非洲依然是高樑產量最高的地區。
最近能源作物公司喜瑞士(Ceres, Inc.)及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德州農業研究站(Texas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TAES)已經達成商業協定,開始進行高產量高粱物種的聯合研究。
雖然這些是穀物作物,但它們並不用來製造穀物。高粱的最大價值在於它能被加以育種成為高產量的纖維素生質燃料原料,而這些生物質量(biomass)包括它的莖、葉柄與葉片。
喜瑞士公司產品發展部副總裁梅西亞(Peter Mascia)表示,目前由高粱生產乙醇的方式是利用這種植物的穀粒,然而這種植物的葉片及葉柄部分才是製造生質燃料最有潛力的部分。
他指出,新的科技將使植物細胞壁的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纖維素,能夠用來製造纖維素乙醇。他表示:「當這些科技逐漸成熟,農民將能夠用最少的能源及農務,從以前每畝地生產最多穀物的農業型態,轉變成生產最高生物質量的型態。屆時必將需要仰賴新種作物及像高粱一樣高生物質量的特化雜交物種。」
TAES的植物科學家朗尼博士(Dr. Bill Rooney)表示,高粱幾乎是生產纖維素生質燃料最理想的作物,它產量高,是天生的耐旱植物,並且能在玉米或其他糧食作物無法正常生長的地方繁生。
Scientists Develop Fast-Growing Sorghum for Biofuel
COLLEGE STATION, Texas, October 9, 2007 (ENS)
American cars and trucks may soon be fueled with sorghum. Not used widely as a food gr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sorghum is one of the five top cereal crops in the world, along with wheat, oats, corn, and barley. It was cultivated in Egypt in ancient times, and Africa still is the largest producer of sorghum today.
Now, energy crop company Ceres, Inc. and the Texas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of the Texas A&M University system have entered into a joint research and commercial agreement for high biomass sorghum.
These plants are not designed to produce grain, although they do produce it. The real value is that sorghum can be bred to produce vast amounts of biomass, the raw material for cellulosic biofuels made from stems, stalks and leaves.
Presently, sorghum-to-ethanol production uses the grain part of the plant, but the leaves and stalks hold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biofuel production, says Peter Mascia, Ceres vice president of product development.
He says new technologies are making it possible to utilize the carbohydrates found in plant cell walls, called cellulose, to make cellulosic ethanol.
"As these technologies mature, farmers will transition from growing as much grain per acre to producing as much biomass as they can per acre, with as little energy and agronomic inputs as possible. This means new crops and specialized hybrids like these high-biomass sorghum types will be needed," Mascia said.
Plant scientist Dr. Bill Rooney of the A&M System's Texas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TAES, says that sorghum is a near-ideal crop for cellulosic biofuels.
"Sorghum produces high yields, is naturally drought tolerant and can thrive in places that do not support corn and other food crops, "he said.

巴西農夫燒林整地 生物多樣性始終難逃險境

摘譯自2007年10月8日ENS巴西,里約熱內盧報導;李育琴編譯;莫聞審校

9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Maciço da Pedra Branca森林的大火,造成了3公頃林地被焚毀,其主要原因為嚴重的乾旱。同一週內,就有另外170個起火點在里約熱內盧的森林和保育公園中發生。消防官員表示,這些火災大部分都是人們引發的,火災不斷發生,是因為人們缺乏對環境的責任感。
儘管沒有人員傷亡,但當地的動植物多樣性受到損害。不過,因為州立救火隊沒有提供足夠的資源,使得他們唯一的救火飛機故障時,另外兩架直升機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去滅火。
9月在Minas Gerais州,發現了超過400個起火點。又好比Parque do Rola Moça在2個月內幾乎燒毀了1000公頃的森林。
喜拉朵地區(Cerrado)的乾旱和20%的溼度,並未阻擋農夫在他們的土地上放火。在巴西利亞國家公園,有2.2公頃的土地發現失火,這些幾乎可以斷定是一個想用放火「處理」其土地的農夫做的。
在土地上放火可視為農民缺乏環境意識,但是放火可以增加農業土地。例如位在亞馬遜的Para州,Carajás森林有超過700公頃的土地被焚燒。
刻意放火清地的結果,在巴西,這些區域很常在失火。野生動植物,甚至牲畜,都成了灰燼。燒了好幾天的樹木,在風中猛烈燃燒著。在巴西廣大的區域,既沒有救火飛機,也沒有救火隊可以幫忙滅火。
綿延21%巴西土地的喜拉朵區,是南美最大的森林平原,因為此地乾季長,讓許多適應乾燥和烈焰的植物和鳥類只在此區出現。大型的哺乳類像是巨食蟻獸、大犰狳、花豹和鬃狼等,仍存活在喜拉朵區,但卻必須和擴張快速的巴西農業競爭,尤其是大豆、玉米和畜牧業。
2003年,因為黃豆和牧牛的出口優勢,亞馬遜森林以火清除土地的結果,造成當年成為有史以來森林砍伐最嚴重的一年。
這種大型農業的操作手法,也被小農民學習起來,而且由於聯邦政府釋出亞馬遜流域的土地,有越來越多的小農民。這樣的放火燒地,也許可以解釋為何本區的森林砍伐率始終比1990年所清查的還要高。

保護安地斯森林 秘魯人公投反對開金屬礦

摘譯自2007年10月10日ENS秘魯皮烏拉省報導;范仕穎編譯;蔡麗伶審校

經過當地居民漫長的努力,反對皮烏拉省(Piuran)安地斯山脈礦坑收購,秘魯於9月16日舉行公民投票。此次的公民投票是由3個皮烏拉省的社區所推動,該社區所在地是Rio Blanco露天採礦場的預定地。對當地居民來說,這是表達他們對於大規模銅、鉬和其他金屬礦堆浸開採計畫真正意見的好機會。
這個議題牽涉到當地政府的權利,以及居民參與公私部門開發計畫的基本人權。
皮烏拉省12個市政機關組成農業自治區,市長們決定支持這項民主表決,這種作法已由秘魯法務部的國家人權議會通過合法。
由皮烏拉省安地斯7個地區的市政機關所組成的安地斯山脈中央社群(Andean Central Community),同樣無異議地支持基層的民主公投,皮烏拉省人民監察組織(People’s Ombudsman of Piura)也表示支持。
皮烏拉省人民監察組織早前曾譴責一個由Majaz礦業公司主導的破壞生態的探測行動。Majaz公司是英國蒙特利哥(Monterrico)礦業公司的秘魯分公司。
投票的過程中,環境保育人士,例如安地斯貘組織的賽加拉(Alejandro Zegarra-Pezo),會向投票者簡報採礦對皮烏拉省最後的霧林和禿高原所造成的影響。
這些保育人士被親礦集團所攻擊,其中包含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員工。有些政府官員展開強力金源後盾的支持礦業活動,同時打壓異見人士。這些保育人士通常被譴責為共產黨、恐怖份子或是不識字的莽漢。
雖然如此,公民投票仍在9月16日星期天展開。許多農人為了實踐他們的投票權,走上一天的路,甚至更久的時間。
Majaz礦業公司雇用了數百位的人馬擾亂投票,包含肢體暴力和言語刺激,不過儘管有這些干擾,塞加拉指出,公民投票的結果是大幅度地反對這個採礦計畫。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加強國家公園、保護區自然保育 拉美各國進行集會

摘譯自2007年10月05日ENS阿根廷,巴里羅切報導;游珮綺編譯;蔡麗伶審校

為了採取一致行動來保護拉丁美洲剩餘的自然資源,中南美洲各國以及非政府組織本週在巴里羅切﹙Bariloche﹚進行整整一個禮拜的拉丁美洲國家公園與其他保護區大會。
與會者約2000人,包括多數中南美洲各國的環境部長都出席了這個每10年才舉辦一次的活動。
會議中達成了一項政治策略信息,而這個結果將提交至拉美地區的各國政府、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以及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南美區域主席羅伯特‧荷夫史迪德(Robert Hofstede)表示,「現在正是將拉丁美洲地區帶回聯合國議程的時候了。」而該組織專責技術性方面的議程。

烏干達開設非洲首家愛滋病製藥廠

摘錄自2007年10月08日BBC中文網報導

一家專門生產愛滋病治療藥物的製藥廠即將在烏干達投入使用,這是非洲首家愛滋病專門用途藥廠。開設這家製藥廠的主要目的在於,削減購買進口藥品的成本。
烏干達衛生部長表示,由這家本土製藥廠生產的抗逆轉錄病毒藥品,將有望於2008年1月投放市場。 截至目前,烏干達在抵制愛滋病的系列活動中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
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是全球愛滋病及HIV感染者最多的區域。烏干達藥品進口商Quality Chemicals將與印度製藥商Cipla聯手,向當地和非洲病患者提供愛滋病治療藥品。烏干達衛生部長馬林加還說,「烏干達如果能擁有自己穩定的藥品生產源頭,我們就可以大幅削減從國外購買的藥品成本和運輸費用。」

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

看守世界:生態旅遊有助印度整體環境與經濟發展

摘錄自2007年10月3日外電;楊璧如編譯;蔡麗伶審校

《印度斯坦時報》報導,最近在全印度32州所做的環境狀態評估顯示,在國家經濟繁榮上升的同時,環境卻受到威脅。專家指出,在某些地區,觀光業是造成環境衰敗主要的原因,但生態旅遊如果能妥善地運用,將帶來對經濟和環境皆有利的開發潛力。
印度的旅遊工業在2005年增加了20%收入,但是「對於某些地方像喜馬拉雅區,並沒有因此帶來相對工作機會比例的成長」,RACHNA的總裁及執行長巴特(Manoj Bhatt)表示,RACHINA是喜馬拉雅地區的研究倡議溝通組織。儘管這一區有著世界著稱的景致及原野,北阿坎德邦的旅遊業「仍舊是屬於高度季節性的,而公共建設的貧乏,更使之無法有效運作。」
該組織訓練當地人民匯集和解釋環境資料,以及估計各式保育工作的效率。這讓社區成員「綜合科學與本地智慧,」巴特表示。RACHNA 並且鼓勵青年參與協助,以期能長期成功。
看守世界協會研究員卡夫(Zoe Chafe)同意,由社區開發和管理的保育計畫,在長期看來更容易成功。「如果設計良好的話,生態旅遊是小規模產業的一個形式,能夠保存地方生態系和協助將當地知識保留在鄉間,」他表示。「它能提供遷居都市的另一項選擇,為那些希望在離他們農村家鄉較近的地方工作的人,提供一個可實行的經濟選擇。」

剛果雨林砍伐嚴重 世界銀行難辭其咎

剛果民主共和國(前稱薩伊 )
摘譯自2007年10月4日外電;陳維婷編譯;莫聞審校

由專家及世界銀行資深行員組成的審查小組4日發表一份報告,指出世界銀行鼓勵跨國伐木業進駐剛果,使當地雨林遭到嚴重破壞,並有上萬原住民生存飽受威脅。
2002年,長期蹂躪剛果的內戰終於結束,世界銀行向剛果政府建議,發展工業伐林可有效幫助經濟復甦。剛果因此重新制定森林法規,劃分區域以利伐木業蓬勃發展。
2005年,12個剛果矮人族(Pygmy)原住民聯合陳情,控訴世界銀行所資助的大規模伐木行動,已經對雨林造成了無法補救的傷害。
剛果擁有世界第2大面積的雨林,僅次於亞馬遜,不但儲存高達全球8%的總碳量,生物多樣性更是豐富,有4000萬人必須仰賴雨林提供生活及醫藥資源。
審查報告指出,儘管世界銀行承諾以保護環境、解救貧窮為宗旨,其這項政策卻對剛果的環境及社會造成巨大負面衝擊。
世界銀行不但已經讓伐木公司瓜分60萬平方公里的森林,並忽略雨林中25萬到60萬矮人族的生存權。審查小組深入矮人族部落進行訪談,得知世界銀行在大舉推動伐木業之前,並未先探查原住民的意見。
報告主要批評世界銀行提供4億5000萬美元的高額貸款,支持剛果的森林重整政策。小組發現,世界銀行當時估計伐木可能帶來的出口收益遠高於實際,這使剛果決定犧牲森林的永續利用與保育,實施森林重整,但最終受益者卻是跨國伐木公司,以及當地由外資控制的伐木業者。
這份報告的內容特別讓英國政府顏面無光,因其為世界銀行的發展夥伴與第3大資助者。英國當時為鼓勵世界銀行進駐剛果雨林,不但提供出口導向的工業伐木技術,還加碼5000萬英鎊幫助未來剛果盆地林業發展。
綠色和平組織非洲森林行動成員范普雷特(Staphan van Praet)表示,「世界銀行的森林政策應該要做大幅改變。工業伐林無法幫助紓解貧困,推動伐林只會損害環境功能,阻礙日後的經濟發展。」

e-information各班題目與連結(1)

作業範例: 蒙特婁
--
各班連結 土木乙,食品甲,食品乙,生機系,土木甲
--
第七週
第六週
第五週
土木乙=剛果雨林砍伐嚴重 世界銀行難辭其咎(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
食品甲=看守世界:生態旅遊有助印度整體環境與經濟發展(Republic of India )
食品乙=全球暖化衝擊加拿大極區湖泊(Quebec City)
生機系=烏干達開設非洲首家愛滋病製藥廠(Uganda)
土木甲=加強國家公園、保護區自然保育 拉美各國進行集會(San Carlos de Bariloche)
第四週
第三週
土木乙=放假
食品甲=放假
食品乙=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
生機系=奧斯陸 Oslo ,wiki
土木甲=孟買 Mumbai
第二週
土木以=放假
食品甲=放假
食品乙=車諾比爾(Chernobyl)
生機= 大叻(Da Lat)
土木甲=波蘭 (Poland)

2007年10月5日 星期五

紐約甘迺迪機場將裝設地熱發電

摘譯自2007年10月1日ENS美國,紐約報導;鄭佳宜編譯;蔡麗伶、莫聞審校

美國紐約與紐擇西州港務局決定,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一棟警備大樓將採用地熱發電。這是美國第一座機場以地熱供電的案例,未來這棟警務大樓的冷暖空調都會以地熱發電,所省下的能源相當於減少82萬磅二氧化碳排放量。
港務局在9月20日的會議中針對建築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案,通過四項大規模計畫,地熱供電是其中之一。港檢局局長舒里斯(Anthony Shorris)表示,這四項投資計畫可在每年減少400萬磅二氧化碳排放,這是重要的一步--但只是起步。未來數月至數年將持續投資節能方案,期望逐步減少我們從地球取用的資源。
這四項計畫投資高達1220萬美元,另外包括將華盛頓橋和荷蘭隧道改(Holland Tunnel)裝省能LED照明,這是該港務局全面為轄區內橋樑、隧道換裝省能照明燈具的一部份。
荷蘭隧道更新舊有的螢光燈管後,新型設備可以更有效並更省能地達到照明效果,使用年限長達15年(現為1.4年),每年將省下34萬美元電費和維修費用。而橋樑換裝省能燈具後,使用壽命將由1年延長為12年,每年並可省下4.9萬美元電費和維修費。
荷蘭隧道和華盛頓橋照明更新計畫預定在2008年竣工。

哥本哈根打造綠化城市 自行車直通地鐵

摘錄自2007年10月3日公視新聞報導
全世界現在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裡,而且以後還會愈來愈多,一個好的城市規劃、就顯得格外重要。而提到高水準的生活品質、很多人第一個會想到北歐國家,像是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近年的公共建設跟人性緊密結合,不管在景觀或實用性方面、都備受肯定。
在北歐城市哥本哈根,越來越多人以腳踏車代步。這不是落後的象徵,而是綠化城市的一部分。這裡有長達100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為了鼓勵人們多加利用,提升空氣品質,腳踏車可以直接騎進各捷運地鐵站寄放,大大增加了轉搭地鐵的方便性。城裏還設計了一座自行車專用橋樑,讓以往被河水分隔的住宅區得以重新連結。
統計顯示全球住在都會區的人口,今年首度超過一半,達到33億人。面對都市人口越來越密集,城市如何規劃才能更兼顧人性與環保的需求,哥本哈根的做法值得借鏡。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全球暖化衝擊加拿大極區湖泊

摘譯自2007年9月27日加拿大,渥太華外電報導;楊佳珊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家9月26日指出,地處北美最北方的湖泊受到全球暖化影響。該區近兩世紀以來,其水藻生長速度大幅提升。魁北克拉威爾大學(Laval University)領導的研究團隊,日前針對一個18公分長的沉積物進行調查,該沉積物採自於加拿大北極圈內沃德亨特島(Ward Hunt Island)的沃德亨特湖(Ward Hunt Lake),且其年代可回朔到8450年前。分析報告指出,在沉積物最深處有微量的水藻,對此結果科學家指稱,沃德亨特湖過去曾有過長期處於結凍的狀態。而今日的沃德亨特胡,除了一小塊表層在每年夏季有數週的溶解期外,該湖泊長年被4公尺高的冰層覆蓋。此外,由過去200年形成的沉積物表層發現,一種在湖泊中每個生物都能看到的色素增加了500倍之多。拉威爾大學安東尼亞代斯博士(Dermot Antoniades)發表聲明指出,對所有生物來說,這無非是一個非常嚴峻的生存環境,但根據資料顯示,相較於過去,今日的環境讓湖泊能提供水藻一個更為合適的生長空間。他又說,我們無法將這些改變完全歸因於人類活動,但經由科學的方法所觀察到數千年來的自然變化,都沒有過去200年這樣如此唐突又大規模的變化。這份拉威爾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將於28日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發表。【參考資料】路透社報導

加國伐林政策漠視原民權益 國際特赦組織出面干預

摘譯自2007年9月25日ENS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北極森林廣闊的帶狀區為加拿大原始部落的傳統屬地,國際特赦組織表示,關於目前這片土地的使用已違反了其會員的權益,應即刻停止。
國際特赦組織呼籲,安大略省政府應尊重原住民「草窄族」(Asubpeeschoseewagong,英譯為Grassy Narrows)先前曾發布過的禁伐令,直到以「事先告知並取得同意」原則與原住民完成協商為止。
國際特赦組織發表報告指稱:「安大略省長期以來未能履行其尊重原住民權益的責任,並且在未經有效協商的情況下,即允許大規模的砍伐行動。而原住民希望在達成協議前停止砍伐與工業開發的呼聲,也遭到省府的漠視。」
該報告並指出,根據加拿大最高法院裁決,政府作為若會衝擊到原住民的土地使用,必須先與原住民進行有效的商議和協調,在某些情況下,也必須徵得受影響人民的同意;然而,聯邦、省府的政策及法規,絕大多數都不符合此項要求。